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
日期:2021.12.0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:网络

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,目标提出,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,培育健康稳定的高质量森林生态系统,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。到2025年,全省森林蓄积量达到6.2亿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达到58.9%,新增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1180万亩,营造、修复红树林12万亩。城乡绿化美化持续优化,构建美丽宜居的城乡绿色生态环境。到2025年,地级以上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%以上,城区乡土树种使用率达80%以上。生态富民扎实推进,打造复合发展的高质量绿色富民体系。到2025年,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省级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0个以上,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元。


主要内容如下:


要措施


(一)加强绿化规划引领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编制本级绿化相关规划,将绿化内容相应纳入各级自然资源、住房城乡建设、交通运输、水利、农业农村等部门相关规划中,并叠加至同级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。绿化相关规划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符合国土空间管控要求,合理划定规划范围,确定绿化目标任务,既要满足生态、经济、景观要求,也要满足健康、安全、宜居要求。任何部门、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变更绿化规划,不得擅自改变绿化用地面积、性质和用途。(省林业局、发展改革委、自然资源厅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交通运输厅、水利厅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,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落实。以下均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落实,不再列出)


(二)合理安排绿化用地。各地要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,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、土地适宜性等因素,科学确定绿化用地,实行精准化管理。梳理宜林荒山、荒地荒滩、荒废和受损山体、退化林地草地、低质低效林的具体区域,并以此为主开展绿化。结合城市更新,通过拆违建绿、留白增绿、见缝插绿、立体植绿等方式增加城市绿地。鼓励广州、深圳市通过建设用地腾挪等方式加大留白增绿力度,留足绿化空间。鼓励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,利用废弃闲置土地增加村庄绿地,依法依规开展铁路公路两侧、江河沿岸、湖泊水库周围等区域绿化工作,将绿化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步推进。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,防止“非粮化”,严禁违规占用耕地造林绿化,严禁开山造地、填湖填海绿化,禁止在河湖管理范围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。(省自然资源厅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交通运输厅、水利厅、农业农村厅、林业局,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)


(三)科学选择绿化树种。各地应参照《广东省主要乡土树种名录》选择造林绿化树种,审慎使用外来树种,提倡选用多树种营造混交林。江河沿岸、湖泊水库周围要优先选用根系发达、固土保水能力强的树种。沿海防护林要选择耐盐碱、抗风能力强的树种。红树林造林要优先选择本土树种,严格控制引入外来红树林树种。石漠化干旱缺水地区要优先选用耐干旱、耐瘠薄的树种。公路绿化应选用适应公路环境条件、吸尘降噪、景观功能好的树种,并注重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。城市和乡村绿化要充分考虑居民休闲游憩需求、群众健康和景观因素,配置适当的乡土树种、遮阴树种,避免选用易致人体过敏的树种。提倡使用实生苗,提高良种使用率,加大乡土树种采种生产、种苗繁育和保障性苗圃建设力度。(省林业局、自然资源厅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交通运输厅、水利厅、农业农村厅,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)


(四)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。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,落实管护责任,对濒危古树名木及时抢救复壮。落实最严格的古树名木保护措施,按照“一树一档”要求,建立古树名木图文档案和电子信息数据库,并对古树名木资源状况进行动态管理。在城乡建设和城市更新中,最大限度避让古树名木、大树,禁止大拆大建,积极采用有效管护措施,促进原有绿化树种与城市基础设施和谐共存,为居民留住乡愁。涉及树木迁移、砍伐的情况,必须充分征求专家、公众的意见,要依法从严审批、从严监管,对未经审批的迁移、砍伐行为要从严处罚。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,建立档案数据。(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)


(五)分区推进国土绿化。珠三角地区开展大湾区北部生态屏障、水鸟生态廊道和森林生态廊道建设,加强河岸森林保育和受损弃置地修复,巩固提升城市间生态缓冲区植被和湿地生态系统,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,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,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湾区,提升国家森林城市群品质。沿海经济带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和沿海防护林建设,加强河口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,加强山地森林生态修复,开展粤东、粤西诸河高质量水源林建设,开展雷州半岛生态修复。北部生态发展区加强山地森林生态保护修复,开展北江、东江上游地区高质量水源林建设,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和大径材培育,积极开展石漠化治理,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,筑牢粤北绿色生态安全屏障。(省林业局、自然资源厅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)


(六)科学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。严格红树林用途管制,严守红树林生态空间,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,维护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。在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前提下,在沿海地区建设多处高质量集中连片、生态功能完善、消浪减灾效果显著的红树林示范带,打造红树林保护修复广东新样板、新名片。通过实施宜林荒滩造林、低效红树林修复、无瓣海桑等外来树种乡土化改造、受损红树林生境修复或重建,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。开展红树林种植和水产养殖耦合发展试点,协同发挥红树林生态效益和水产养殖经济效益。开展红树林自然教育,适度发展红树林观光、旅游,发挥红树林生态服务功能。开展红树林动态监测,建立红树林资源数据库。(省自然资源厅、林业局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)


(七)节俭务实推进国土绿化。遵循“宜林则林、宜草则草”原则,造封育结合推进国土绿化,不提倡大规模、高投入采用辅助工程措施创造条件造林绿化。统筹考虑绿化后期维护成本和长期效益,科学确定造林方式和模式,合理运用集水、节水造林种草技术。城市绿化要选择适度规格的苗木,坚决反对“天然大树进城”“一夜成景”等急功近利行为,拒绝奇花异草,不能在短时间内大量更换原有绿化树,特别是不能随意更换展现本土风貌、保留历史情怀的标志性树种,严禁铺张浪费搞绿化工程。绿化改造维护过程中,对于部分根系发达的树种,要采取物理隔离措施减轻树木根系对道路和地下管网的影响,不应简单采取迁移、砍伐的措施;不得采用非通透性材料覆盖树木周围地面,不得过度修剪以致出现“断头树”。乡村绿化美化要充分利用其固有的自然本底,尊重当地风俗习惯,避免片面追求景观化园林化。群众普遍关心且政府主导的重大绿化项目,必须经过科学论证,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。(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林业局、自然资源厅、交通运输厅按职责分工负责)


(八)巩固提升绿化成效。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森林质量提升中的示范引领作用,提升公益林生态服务效能。增加中幼林抚育频次和强度,大力培育珍贵树种大径级林分,加快建设一批生产能力高效、经营规模适度、生态环境良好的储备林基地。加快退化林修复、低产低效林改造,逐步将布局不合理桉树纯林、发生松材线虫病纯松林等改造为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树种混交林。加强林火隐患排查和防火基础能力建设,提升火情监测预警和早期处置能力。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检疫防控,着力抓好松材线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。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政策,优先保障退化林修复采伐需求。探索建立森林面积损补平衡机制,坚持“谁损耗、谁补充”原则,落实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造林复绿职责。严厉查处乱砍滥伐、非法开垦、非法使用林地草地和公园绿地等违法行为。(省林业局、自然资源厅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应急管理厅、交通运输厅按职责分工负责)


(九)大力提升管理水平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,将年度重点造林任务和造林成果落地上图、入库管理。加强绿化施工管理,充分保护原生植被、野生动物栖息地、珍稀植物、红树林等生境,禁止炼山整地、全垦整地等毁坏表土的备耕方式。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要实行作业设计编制、施工、检查验收全过程监管。因地制宜制定国土绿化成效评价办法,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评价体系,充分运用自然资源调查、森林资源监测成果,全面监测森林资源变化情况,科学评价国土绿化成效,提升国土绿化状况监测信息化精准化水平。(省林业局、自然资源厅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交通运输厅、水利厅,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)


(十)积极探索生态富民路径。实行森林分类经营,因地制宜发展商品林,培育优质木材,满足经济社会建设需求。重点发展油茶、板栗等木本粮油经济林,鼓励发展荔枝、龙眼等岭南特色水果。加快发展林下经济,鼓励种植化橘红、春砂仁等南药品种。稳步推进花卉产业发展,提高花卉产品竞争力。鼓励市场主体和个人承包、租赁、经营集体林地,兴办家庭农场、股份制合作林场,开展多种形式的林地适度规模经营。适度恢复珠三角桑基鱼塘生产经营模式,促进乡村生态振兴,展现岭南农耕历史文化特色。持续推进优质木竹精加工业发展,巩固我省木质家具、造纸市场优势。培育森林旅游、森林康养产业,充分利用自然气候、森林景观、山水资源,结合南粤古驿道、红色文化资源、民俗特色文化等元素,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品牌和森林康养基地。(省林业局、自然资源厅、农业农村厅、文化和旅游厅,省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)






联系电话:0755 86594158